近年来,长顺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围农兴工”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形成“以优质粮油为主,生猪、生态家禽为辅,蔬菜、水果、经济林等共同发展”的“1+2+N”农业产业布局。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典型样板、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贵州省油菜良种繁育基地、油菜制种大县,广顺镇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38.33亿元,同比增长5.34%;成功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州级15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家、亿元以上加工企业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60%,特色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增长最快、贡献最大、成长最好的主导产业。
聚焦产业优势,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的核心和基础,成立农业现代化工作专班、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指挥部,健全完善县领导领衔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机制、县领导指标牵头负责制、县领导领办粮食高产示范田机制等制度,常态化、制度化统筹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推动产业成链。深化拓展“1+2+N”主导产业,按照“一产业、一龙头、一链条”发展思路,优质粮油、生猪、生态家禽等形成了集种、产、储、加、销为一体的完备产业链条,主导产业正逐步成链集群发展。
完善发展规划。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省州农业规划,优化《长顺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长顺县杂交油菜制种大县五年发展规划》等,研究制定系列行动方案,在项目、政策、技术、专班、资金等方面做优顶层设计、做强保障支撑,以规划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聚焦全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优质大米方面。构建良种繁育、规模种植、加工仓储、市场销售全产业链。依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率先在贵州寡日照区域突破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亩产,平均亩产达1022.5公斤;成功开展3个亲本繁育试验,最高亩产达507公斤。以合理密植为重点,大力推广“两增一调”高效栽培技术,全县优质稻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65万亩、年产量稳定在5.07万吨,其中,广顺镇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3万亩,占56.4%。县域内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爱民米业有限公司年产能70万吨,是西南地区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新建10万吨低温绿色粮食储备库,成为省会周边储备能力最大的县。爱民米业和洞口村首创共建顺粮米业,推动粮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优质油菜方面。构建研发制种、规模种植、加工仓储、市场销售全产业链。认真落实徐麟书记到长顺县调研时关于油菜制种推广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农业农村厅 省科学技术厅 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印发贵州省油研2020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托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大力培育推广“油研2020”等油菜良种,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和生产能力。2023年油菜制种1.9万亩,收获油菜种62万公斤;油研2020在长江中下游区域推广种植169万亩,冬油菜全国推广面积位列第五名,2024年预计推广面积达171万亩。全县油菜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广顺镇种植面积6.2万亩,占49.6%。油菜加工企业桂康粮油获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产能可达9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菜籽油加工企业;食用油储备能力达0.6万吨,居全省第一。
生猪养殖方面。构建种猪扩繁、规模养殖、加工仓储、市场销售全产业链。依托力源、富之源等企业,年繁育猪仔40万头,种猪基因芯片研发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县规模以上标准化养殖场达64个,年出栏生猪达20万头。黔溯鲜获评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50万头,成功入选中央冻猪肉储备库,屠宰加工能力稳居全省前列。
生态家禽方面。构建保种扩繁、生态养殖、加工仓储、市场销售全产业链。依托天农公司等开展长顺绿壳蛋鸡的保种育种,成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全县绿壳蛋鸡年出栏120万羽,绿壳鸡蛋年产量7000万枚。支持但家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集产品研发、加工、包装、展示、仓储、转运为一体的鸭产业全链条,推动“但家香酥鸭”产能达2万吨以上。
精品果蔬方面。构建生态特色、多品共生的产业布局。依托广顺万亩蔬菜保供基地、苹果基地、小番茄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返租倒包”等模式,带动农户科学种植、规范种植,稳定优势单品种植规模,高钙苹果、紫王葡萄、小番茄、茭白、西洋菜、食用菌规模分别达到5.8万亩、3.3万亩、5000亩、2万亩、3000亩、1900亩,精品水果年产量10万吨以上、优质蔬菜年产量39万吨以上。同时,依托贵州牛到家公司开展省外引牛2207头,存栏达5.85万头。
聚焦要素保障,强化服务支撑强化涉农项目谋划。坚持“集中有限资金办大事”“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原则,让资金花在刀刃上、投资产生效益,推动资金“握指成拳”精准滴灌,坚决杜绝资金投入“撒胡椒面”。同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用小资金撬动大资金注入延长产业链条。2023年来,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上谋划推进400万元以上项目8个。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灌区进行踏勘,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新增3个1000亩以上坝区整体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通达率、灌溉水渠保证率均达100%。严格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用好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匹配县级资金,高标准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生产经营一块、永久保护一块。2023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8万亩,超额完成年度4万亩目标任务,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6万亩。通过秸秆还田、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措施,大力推进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工作,提高耕地质量。截至目前,争取土地提质增效方面融资项目2个,资金5.6亿元,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达到5等以上。
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搬迁整合诚福耕公司、贵州嗯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机维修中心,打造形成定制研发、整体组装、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农机生产服务基地,嗯呐公司年产能达300台,自主研发生产的履带旋耕机等进入中央农机补贴目录范围;持续优化“1+7+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投入1095万元新增农机具109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7.53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63%以上,建成集约化智能化育秧工厂2个,全县全托管半托管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万亩,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点3个,广顺镇17个坝区优势产业率先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示范。建立“多劳多得、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县内推广“农机托管+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和“农机智能化服务”平台,实现农户农资、农机、农技、农事等服务“一键”上门服务,在县外鼓励农机手利用“季节差”,外出找订单、跑业务,解决好农机时序闲置问题,提升农机公司收益。目前,农机公司服务半径拓展到全省各地,为群众亩均节约成本270元以上,节约人工成本60%以上,“匠心农技”农机培训中心累计培养农机实用型人才2万人次。
强化闲置资产盘活。全面摸清闲置低效扶贫项目资产底数,组织各镇(乡、街道)通过招强引优、灵活重组引进市场经营主体,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想方设法分类盘活闲置低效扶贫项目资产。引进贵州绿格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盘活广顺镇原农投基地、江楠基地用于种植西洋菜、小番茄等;引进云南正大种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盘活600亩闲置土地用于发展玉米制种、羊肚菌制种;探索创新的“六盘活一处置”模式得到省州领导认可。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化与广州黄埔区东西部协作,依托柏连阳等院士团队,在长顺县广顺镇合作共建“智慧农场”,打造“智慧农场”集成改革示范样板。持续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提升干事创业、联农带农能力,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9期3302人次。开展激励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组织县乡两级共132名农业技术人员认领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122个,实现全县17个片区87个涉农村技术全覆盖。
聚焦市场需求,加快品牌建设围绕生态绿色定标准。巩固拓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制定优质大米、油菜、绿壳蛋鸡、高钙苹果、紫王葡萄、高原茭白等12个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种养规程,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道关口”,全县连续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有机产品22个、绿色食品4个。
围绕特色品质创品牌。统一全县农特产品区域性公用品牌“品长顺”,采取“政府部门持牌+国有平台公司授牌+生产主体用牌”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管机制、企业诚信档案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提升“品长顺”影响力。截至目前,品牌授权企业达到51家、授权品类15个,品牌价值达到20亿元。巩固培育“但家香酥鸭”“长顺绿壳鸡蛋”“爱民大米”“熊八妹菜籽油”等知名农产品品牌8个。
围绕线上线下拓市场。线下方面,借助黄埔区东西部协作、北邮中戏中直机关帮扶等资源,持续拓展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线下销售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23%。线上,积极与京东科技等电商供应链平台合作,加快培育电商渠道,积极培育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推动优质农特产品输出。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9亿元,同比增长34%。
好评 |
|
0% | 0 |
中评 |
|
0% | 0 |
差评 |
|
0% | 0 |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 智慧农业农业平台-加强乡村振兴建设 | 长三角农业网 | 中国绿色农业网 | 种植_中国农网 | 农业数字平台-全国联网 | 农业种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