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型农业行业
资讯

18845447876

农业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

2024-11-18 00: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点击量:50  评论(0人参与)
 

蔬菜不是种在农田里,而是长在楼房里;水稻不是种在水田里,而是种在盐碱地上;番茄经光谱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全周期监测后产量更高、营养物质含量更丰富……近年来,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农业新质生产力正茁壮成长,不仅为农业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塑造着田野乡村的崭新面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补齐现代农业弱项短板

“农业科技”一词近几年不断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是农业农村的第一生产力,中央文件之所以频繁强调农业科技,皆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叶兴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更多新技术、新模式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一般意义上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关键、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形成具有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等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力。

樊胜根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者,要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跃升,劳动资料要从常规投入品向新型投入品跃升,劳动对象要从常规动植物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动植物品种跃升,生产要素组合从传统种养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时,为什么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樊胜根一语中的:“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存在弱项短板。”

他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土地产出率整体高于一般的农业强国,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农业强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从农产品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超过国际市场。此外,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存在差距,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9∶1,消费支出比为1.82∶1。

“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亟须补齐现代农业的弱项和短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力水平提升,还要更多依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急需、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增添新动能

2024年9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全球农创客大赛,是观察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一扇窗口。在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中,来自多个国家的9支参赛队伍、数十位国际青年农业科技创业者现场展示“AI+农业”方案和落地成果。

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来自秘鲁的“Identi”团队斩获本届大赛金奖。据了解,秘鲁团队针对农民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创新性地推出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可交互协议系统”。农民可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需求实时同步至该系统,并在系统的推荐下,精准匹配政府、采购方、非政府组织等相关主体以解决生产、销售等环节面临的问题。

来自坦桑尼亚的团队因创新研发了“气候智能灌溉器”方案获得银奖。这一方案通过传感器等实时研判水土状态,结合AI和大数据技术,精准、高效地进行农田灌溉,防止水资源浪费。同时,灌溉器的动力来源于太阳能转化,相较传统柴油发动机大幅降低了碳排放,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标。

来自中国的“智慧番茄”项目摘得铜奖。提出该方案的广州广信科技有限公司集成了光谱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番茄进行种植过程的全周期生长监测,使番茄产量更高、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含量更高。

除了获奖团队外,其他晋级决赛队伍的方案也颇具创新性。来自中国的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基于中国15亿亩盐碱地的现实,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选育耐盐生长的品种——海水稻,既有效利用了盐碱地,也促进了粮食增产。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该团队研发的海水稻米借助拼多多热销全国,并取得不俗销量。

“海水稻并非就是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目前的品种也不能直接用海水灌溉,取名海水稻是为了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海水稻”是一种特殊的耐盐碱水稻,指利用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在野生耐盐碱水稻稻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培育所得到的更具价值性和推广性的特种水稻。

王世超进一步解释:“传统农业生产用水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1%,但如果种植海水稻,更高含盐量的水也能用于灌溉。海水稻比普通稻米更耐盐碱,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和滩涂生长。”

2018年,在第三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谈到中国将来海水稻的发展愿景时表示:“我们通过8到10年的努力,全国发展到1亿亩耐盐碱的品种,平均产量300公斤,一年内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

“海水稻虽耐盐碱,但此前产量相对较低。如果用上改良后的海水稻技术,近10年在中国再种上1亿亩海水稻,按照每亩300公斤粮食的产量,每年种植的海水稻可以养活中国约8000万人口。”王世超表示。

袁隆平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海水稻研究,为海水稻的推广付出诸多心血,而在新农人的“接棒”之下,“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香”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海水稻只是我国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当前,科技创新浪潮涌动,正带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肯定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樊胜根表示,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主要农业强国尚有差距,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比例偏低。

“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3.2%,而主要农业强国的平均水平在85%以上。此外,农林牧渔行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比例也较低,农业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明显。”樊胜根建议,应立足我国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强化农业前沿科技攻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是破解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瓶颈的关键所在。

“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强颠覆性、前沿性农业科技创新,为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樊胜根说。


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

智慧农业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翅膀

仅需一部手机,便能对上千亩耕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一键操作”即可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育秧机、旋耕机、插秧机、抛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烘干机等10余种智慧农机,逐渐实现了农业生产线的全流程机械化、智能化……这些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农业作业精度和效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智慧农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智慧农业正在让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发展智慧农业作出重要部署,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系列重大项目,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各环节各领域融合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一招。

尽管智慧农业前景广阔,但技术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发展智慧农业依然不能高枕无忧。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农业生产效率仅为非农产业的1/4左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亟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日前表示。

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强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是在农业农村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将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共同富裕。”汪三贵表示。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农业农村部2024年10月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在政策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已有项目和政策向智慧农业倾斜力度,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支持力度”“支持将智慧农业项目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农业建设项目的融资支持”等表述,助力智慧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在“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应用水平”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主要作物种植精准化、推进设施种植数字化、推进畜牧养殖智慧化、推进渔业生产智能化、推进育制种智能化、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推进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汪三贵对此赞赏有加,他表示:“智慧农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接下来,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为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带动作用,《行动计划》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先行先试”:支持浙江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综合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等政策措施,探索设立智慧农业专项资金,推动形成部省联动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

在探索智慧农业未来方向方面,《行动计划》指出,支持科研院校持续推进智慧农业技术模式迭代创新,加强智慧农业前沿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引领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我国无论是关键技术装备还是应用的广度、深度,与美欧等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加力推动智慧农业赶上来,努力搭上信息化这列快车,加速农业强国建设进程。”



智慧农业新场景

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传统农业现代化改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指围绕农业领域,通过整合科技资源,提供创新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它不仅是科技研究和农业生产的桥梁,也是农民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纽带。

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启动建设了七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西南分中心、国家农业科学重庆观测实验站等。这些平台通过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育种材料创制、耕地保育技术研究、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等工作,成为服务大西南山地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针对各个地方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叶兴庆表示:“当前地方政府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示范引领,通过补贴的方式进行建设是可以的,但是一旦没有补贴,平台自身如果不能够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恐怕也难以推开。”

近年来,拼多多作为国内较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一直持续加码农研科技投入。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2022年,拼多多荣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发的年度创新奖,成为当年该奖项在全球的唯一企业获奖者。2023年,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基金”,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全球农业领域科技前沿,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除了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科研攻关,拼多多亦发挥平台优势,助力打通农研成果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以市场销售反哺农业科研创新。

9月19日,在丰收节开幕前夕,拼多多携手来自河南兰考等地共17个科技小院的师生代表,通过直播向观众展示东北沙棘养生茶、广西北海鲜虾酥、四川峨边鲜食笋、云南洱海留香米等近20款农研新晋成果。

“在拼多多的集中曝光下,当场直播累计吸引了1850万网友围观、拼购。”侯凯笛自豪地说。

企业的积极参与,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叶兴庆表示,这些电商大平台贴钱支持“三农”,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以前电商平台搞扶贫,现在搞智慧农业,我认为这不仅是在作战略性投资,更多的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背后是人才驱动。

作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王世超对人才驱动有独特的见解。“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技术为核心,以人才为驱动力。我们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但当下的年轻人并不一定愿意干农业这一行,认为干农业又苦又累也不赚钱。”

他以亲身实践告诉年轻人:“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含量高,已经不是昔日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当代青年积极投身到我国的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中去。”

刚刚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原文是这样说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智慧农业企业加强合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鼓励各地创新培训方式,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项目,加大智慧农业人才培训力度,提升小农户参与智慧农业的意识和能力。推进智慧农业领域职业开发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吸引相关人才从事智慧农业工作。

汪三贵对此颇为认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一定要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指导意见》提出扩大乡村振兴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不仅有利于稳步提升乡村人才的素质,持续优化乡村人才结构,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樊胜根建议,要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实施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能力。”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版权所有:佳木斯建三江翱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有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备案号:黑ICP备2024022087号-1

公安备案号: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