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秋收,繁花结硕果,9月22日是农历秋分节气,第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
仓廪实,天下安,天府大地正处处好“丰”景。有的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连片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有的收割忙、粮进仓、创高产,真正实现着千斤粮万元钱……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小春粮食实现“六连增”,产量93亿斤、增2.5亿斤;油菜籽产量74.4亿斤,增3.9亿斤,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水稻收获接近尾声,晚秋生产有序推进,全年丰收形势良好。
成都市新都区天星村 图据川观新闻
耕耘之间,更多改变也在发生。
例如,2023年全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这个数据比2012年大体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如果说,这些数据正回答着“怎么种”的时代之问,那么,还有一些数据正回答着“谁来种”。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农林牧渔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1.0%)较2017届(0.7%)增长了43%,学农从农的意愿不断增强。
更为直接的,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于是,当村子、年轻人、种田这三个词碰撞在一起,乡野阡陌之间,绚烂的新故事破土而出。
从很苦到很酷,眼下,打开社交平台,处处活跃着“种田的年轻人”。从高原之上的有机农场,到“天府粮仓”的良田千里,再到山高云深处的绵延果园……关于种田的千百种分享中,年轻力量正实现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和创新。
在四川,被评选为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的“90后”崇州姑娘王伶俐,管理着四个合作社,入社农民2000多户,覆盖的田地达到7000亩。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整体上看,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达219.3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了620万家。
以王伶俐为例,在农业合作社的管理上,她将老一辈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不仅让入社老乡收入增加,还带动培养出更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管理模式在变,耕种方式也在变。一批年轻人成为插秧机驾驶员、无人机飞手、机器育秧操作者……在合作社内,全流程机械化操作已是常态。此外,还有年轻人创业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商,组织团队,购买农耕设备,为业主提供机耕、飞防、机收等全环节服务。
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更高效的种田手段,也孕育出更加广阔有序的田间业态。脑子活的年轻人们,在稻虾套种的田边种上连片向日葵,在鱼塘边展开钓鱼大赛,春耕时,组织游学,提供一杯冰咖啡,这些都带来消费新场景、创收新途径。
当年轻的种田人为传统农耕带来了新气象,“新农业”也正为这些“新农人”们带来新希望。
山东聊城临清,“00后”小伙由硕2022年放弃保研,回到家乡成为“新农人”。开直播两年卖出12万份农资产品。
事实上,在当下,不断有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新生力量加入农民队伍。
《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平均年龄为45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95%,队伍结构持续改善;2022年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比2021年提高6.6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
选择背后,是农业大有可为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不仅涌现出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物流、农村电商等一批新兴业态,各种项目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也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令年轻人们看到了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
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样的耕耘也充满成就感。根据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到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农民灵活就业。随着越来越多地带动周边小农户加入生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些概念在关联中被具象化,并和青春奋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成就感,也吸引着年轻的种田人持续耕耘,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
伍后,回到家乡种香葱、发展电商 图据川观新闻
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种田的诱惑还在于离开格子间和绩效考核,还在于田间播种、耕耘、收获中的沉浸式体验。在广阔农村, “种田+生态”“环保+可持续”“双碳”“循环”……这些名词也充满了组合创造的可能性,让农业变得高效、环保、有趣。
当静默土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土地上找到热爱和价值,如何让这场青春和田园的“双向奔赴”能够更持续深入?
对于年轻人,种田需理性,选择要坚定。事实上,想要把地种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从头学习管理知识、生产技能……更要在劳作中面临对身体机能的改造。同时,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会带来压力和挑战。当真正走进田间,想象中的葱郁水稻,可能靠近全是蚊子,惬意之外,也有诸多生活的不便。
当然,种田也不只是个人之事,实现“能种田、会种田、种好田”,同样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支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了更多更专业的培训机会,也包括要优化创业环境,让年轻人回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图片航拍泸州中稻成熟 摄影/章洺皓 当然,关于种田的时代故事,也正变得更加宏大。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毫无疑问,“新农业”需要“新农人”,“新农人”也为“新农业”带来“新希望”。万亩沃土间孕育着的不只是盛大的丰收,同样还有属于农耕之间的万千气象。
好评 |
|
0% | 0 |
中评 |
|
0% | 0 |
差评 |
|
0% | 0 |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 智慧农业农业平台-加强乡村振兴建设 | 长三角农业网 | 中国绿色农业网 | 种植_中国农网 | 农业数字平台-全国联网 | 农业种植网 |